05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
263、少陽之為病,口苦,咽乾,目眩也。[263]
【康平本傷寒論】:少陽之為病,口苦,咽乾,目眩也。
(成本。無為字。)
■ 【《註解傷寒論》(成無己)】足少陽。膽經也。內經曰。有病口苦者。名曰膽癉。甲乙經曰。膽者。中精之腑。五臟取決於膽。咽為之使。少陽之脈。起於目銳。少陽受邪。故口苦咽乾目眩。
■ 【《醫宗金鑑》】口苦者。熱蒸膽氣上溢也。咽乾者。熱耗其津液也。目眩者。熱熏眼發黑也。此揭中風傷寒。邪傳少陽之總綱。凡篇中稱少陽中風傷寒者。即具此證之謂也。
■ 【《傷寒論注》(柯琴)】太陽主表。頭項強痛為提綱。陽明主里。胃家實為提綱。少陽居半表半里之位。仲景特揭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。蓋口咽目三者。不可謂之表。又不可謂之里。是表之入裡。里之出表處。所謂半表半里也。苦幹眩者。人所不知。惟病患獨知。診家所以不可無問法。
■ 【《傷寒論後條辨》(程應旄)】少陽在六經中。典開闔之樞機。出則陽。入則陰。凡客邪侵到其界。里氣輒從而中起。故雲半表半里之邪。半表者。指經中所到之風寒而言。所雲往來寒熱。胸脅苦滿等。是也。半里者。指膽腑而言。所雲口苦咽乾目眩。是也。表為寒。里為熱。寒熱互拒。所以有和解一法。觀其首條所揭口苦咽乾目眩之證。終篇總不一露。要知終篇無一條不具有此條之證也。有此條之證。而兼一二表證。小柴胡湯方可用。無此條之證。而只據往來寒熱等。及或有之證。用及小柴胡。腑熱未具。而里氣預被寒侵。是為開門揖盜矣。余目擊世人之以小柴胡湯殺人者不少。非其認證不真。蓋亦得半而止耳。(入裡不解。則成骨蒸癆瘧。入陰漸深。則為厥逆亡陽。)
264、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[264]
【康平本傷寒論】: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
■ 【《醫宗金鑑》】少陽。即首條口苦咽乾目眩之謂也。中風。謂此少陽病。是從中風之邪傳來也。少陽之脈。起目銳。從耳後。入耳中。其支者。會缺盆。下胸中循脅。表邪傳其經。故耳聾目赤。胸中滿而煩也。然此少陽半表半里之胸滿而煩。非太陽證具之邪陷。胸滿而煩者比。故不可吐下。若吐下。則虛其中。神志虛怯。則悸而驚也。
■ 【《傷寒辨注》(汪琥)】補亡論。龐安時雲。可小柴胡湯。吐下悸而驚者。郭白雲雲。當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
265、傷寒,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此屬胃。胃和則愈,胃不和,煩而悸(一雲躁)。[265]
【康平本傷寒論】:傷寒脈弦細,頭病發熱者屬少陽,少陽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讝語。胃和則愈。
(【原注】一雲躁○煩上。成本。玉函。有則字。)
■ 【《醫宗金鑑》】脈弦細。少陽之脈也。上條不言脈。此言脈者。補言之也。頭痛發熱無汗。傷寒之證也。又兼見口苦咽乾目眩。少陽之證。故曰屬少陽也。蓋少陽之病。已屬半里。故不可發汗。若發汗。則益傷其津。而助其熱。必發譫語。既發譫語。則是轉屬胃矣。若其人津液素充。胃能自和。則或可愈。否則津乾熱結。胃不能和。不但譫語。且更煩而悸矣。
■ 【《傷寒準繩》(王宇泰)】凡頭痛發熱。俱為在表。惟此頭痛發熱。為少陽者。何也。以其脈弦細。故知邪入少陽之界也。
■ 【《傷寒溯源集》(錢潢)】以小承氣和胃。令大便微溏。胃和則愈也。胃不和者。以陽氣虛損之胃。邪熱陷入。而胃虛邪實。所以煩悶而築築然悸動。此少陽誤汗之變證也。可不慎哉。案不可發汗。蓋此屬柴胡桂枝湯證。程氏雲。煩而悸。當是小建中湯。汪氏雲。和胃之藥。成注雲。與調胃承氣湯。愚以須用大柴胡湯。未知的當否。傷寒選錄曰。少陽。小柴胡加姜桂。陽明。調胃承氣湯。
266、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沈緊者,與【小柴胡湯】。方一。[266]
【康平本傷寒論】: 無此條文
(若已吐下以下。原本。別為二條。今據玉函。及千金翼。合為一條。喻本。張本。柯本。錢本。魏本。並以兩條。合為一條。玉函。千金翼。無本字。食下。有飲字。巢源。無譫語二字。)
■ 【《醫宗金鑑》】脈沈緊。當是脈沈弦。若是沈緊。是寒實在胸。當吐之診也。惟脈沈弦。始與上文之義相屬。故可與小柴胡湯。
■ 【《醫宗金鑑》引(沈明宗)】太陽不解。而傳少陽。當與小柴胡和解。乃為定法。反以吐下發汗溫針。以犯少陽之戒。而邪熱陷入陽明。故發譫語。已為壞證。要知譫語。乃陽明受病。即當知犯陽明之逆而治之。若無譫語。而見他經壞證。須證書憑脈。另以活法治之也。
■ 【《傷寒論後條辨》(程應旄)】此條雲。知犯何逆。以法治之。桂枝壞病條亦雲。觀其脈證。知犯何逆。隨證治之。只此一觀字。一知字。已是仲景見病知源地位。
267、若已吐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【柴胡湯】證罷,此為壞病。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 [267]
【康平本傷寒論】: 無此條文
(見上條之註解)
268、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[268]
【康平本傷寒論】: 無此條文
(眠睡。玉函。千金翼。作寐一字。吳本。與陽明篇第四十一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雲雲白虎湯條。合為一條。)
■ 【《傷寒溯源集》(錢潢)】關上者。指關脈而言也。仲景辨脈篇中。稱尺脈曰尺中。關脈曰關上。寸脈曰寸口。
■ 【《傷寒論後條辨》(程應旄)】大為陽明主脈。太陽以其脈合。故浮大上關上。從關部連上寸口也。少陽以其證合。故但欲眠睡。目合則汗。但欲眠。為膽熱。盜汗為半表裡也。當是有汗則主白虎湯。無汗則主小柴胡湯也。
■ 【《傷寒分經》(吳儀洛)】上關上。熱勢瀰漫之象也。
■ 【《醫宗金鑑》】但欲眠睡。非少陰也。乃陽盛神昏之睡也。汪氏雲。常器之雲。可柴胡桂枝湯。龐安時雲。脈不言弦者。隱於浮大也。○案此說未知是否。姑附存於斯。
269、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[269]
【康平本傷寒論】: 無此條文
(玉函。無故字。)
■ 【《註解傷寒論》(成無己)】表為陽。里為陰。邪在表則外有熱。六七日。邪氣入裡之時。外無大熱。內有躁煩者。表邪傳里也。故曰陽去入陰。
■ 【《傷寒宗印》(張志聰)】無大熱者。邪不在表矣。其人躁煩者。邪入於里陰矣。此為去表之陽而入於里之陰也。
■ 【《傷寒纘論》(張璐)】邪氣傳里則躁煩。不傳里則安靜也。方氏雲。去。往也。言表邪往而入於里。○案此說未穩。又案汪氏金鑒。以陽去入陰。為三陽傳經之熱邪。入於三陰之義。恐不然也。表邪入於里陰。而躁煩者。蓋此陽明胃家實而已。錢氏注與汪氏同。
270、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。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 [270]
【康平本傷寒論】: 無此條文
■ 【《傷寒辨注》(汪琥)】傷寒三日者。即素問相傳日數。上條言六七日。此止言三日。可見日數不可拘也。邪在少陽。原嘔而不能食。今反能食而不嘔。可徵里氣之和。而少陽之邪自解也。既里和。而少陽邪解。則其不傳三陰。斷斷可必。故雲三陰不受邪也。此注。本武陵陳亮斯語。
■ 【《傷寒宗印》(張志聰)】以上二章。與太陽篇之第三章同義。
271、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[271]
【康平本傷寒論】: 無此條文
■ 【《註解傷寒論》(成無己)】內經曰。大則邪至。小則平。傷寒三日。邪傳少陽。脈當弦緊。今脈小者。邪氣微而欲已也。案此語。內經中無所考。脈要精微雲。大則病進。
272、少陽病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[272]
【康平本傷寒論】: 無此條文
■ 【《註解傷寒論》(成無己)】內經曰。陽中之少陽。通於春氣。寅卯辰。少陽木王之時。
■ 【《傷寒論注》(柯琴)】辰上者。卯之盡。辰之始也。
发表评论